Okay,各位 Market Jedi、Crypto 精英,同埋追求技術 Level Max 嘅型格 Trader!繼上次拆解咗一堆勁嘢之後,今日我哋嚟研究一個移動平均線 (MA) 家族入面,比較低調但自有佢一套邏輯嘅成員 —— WMA (Weighted Moving Average,加權移動平均線)!佢冇 EMA 咁 Hit,又冇 SMA 咁佛系,到底佢係何方神聖?有咩獨特玩法?即刻同我哋 Deep Dive 啦!
WMA 係乜料?同 SMA / EMA 有咩關係?
WMA 都係移動平均線嘅一種,目的都係想將價格平滑化,幫我哋睇趨勢。佢同大佬們嘅關係就好似:
- SMA (簡單移動平均線): 老好人,對所有數據一視同仁,公平公正,但反應慢。
- EMA (指數移動平均線): 型仔,特別重視近期數據 (權重指數式遞減),反應快,係市場紅人。
- WMA (加權移動平均線): 實力派,都係重視近期數據,但佢嘅權重係線性遞減嘅。即係最新嗰個數據權重最高,第二新嘅次之,如此類推,好似排隊咁,越前權重越高,越後越低。
「MA 家族比拼:WMA 的定位」

點解要有 WMA?佢嘅設計理念係乜?
WMA 嘅出現,同 EMA 一樣,都係為咗解決 SMA 滯後性 (Lag) 嘅問題。啲分析師諗:「最近嘅價格點都重要過 N 日前啦!」但 EMA 用嘅係指數加權,計法相對複雜啲 (雖然電腦計都係一瞬間)。WMA 就提供咗另一種加權思路:線性加權。
- 線性加權 (Linear Weighting): 假設計 10 期 WMA,最新收市價權重係 10,第二新係 9,如此類推,第 10 個價權重係 1。然後將 (價格 * 權重) 加總,再除以總權重 (1+2+…+10 = 55)。
- 設計目的:
- 重視近期數據: 同 EMA 目標一致,令 MA 對價格變化反應更快。
- 計算相對簡單 (概念上): 線性遞減比指數遞減更容易理解。
- 提供另一種觀察角度: 唔同嘅加權方式可能喺唔同市場狀況下有唔同表現。
「WMA 原理:線性加權,近期為重」

WMA 基本玩法 (新手入門課):
WMA 嘅基本用法同其他 MA 好似,但你要記住佢通常比 SMA 快,同 EMA 速度接近 (有時可能更快,但亦可能更易產生毛刺)。
- 睇方向 (Trend Direction):
- WMA 向上傾斜,價格喺 WMA 上方 → 睇升。
- WMA 向下傾斜,價格喺 WMA 下方 → 睇跌。
- WMA 走平 → 盤整 / 趨勢不明。
- 動態支撐與阻力 (Dynamic S/R):
- 上升趨勢中,價格回調到 WMA 附近可能受支撐。
- 下降趨勢中,價格反彈到 WMA 附近可能遇阻力。
- 注意: 因為 WMA 反應快,佢提供嘅 S/R 可能冇 SMA 咁穩固,亦可能比 EMA 更易被刺穿。
「WMA 的動態支撐/阻力作用」

3. 交叉訊號 (Crossovers):
-
- 快慢線交叉: 例如用 10 WMA (快線) 同 30 WMA (慢線)。
- 快線向上穿越慢線 → 潛在買入訊號 (Golden Cross 概念)。
- 快線向下穿越慢線 → 潛在賣出訊號 (Death Cross 概念)。
- 價格穿越 WMA:
- 價格由下向上突破 WMA → 短期看好。
- 價格由上向下跌穿 WMA → 短期看淡。
- 陷阱: WMA 反應快,意味住喺盤整市會產生極多假交叉訊號!千祈唔好單獨用交叉做買賣!
「WMA 交叉訊號 (需配合確認)」

WMA 進階玩法 & 參數/時間間隔拆解 (高手思路):
WMA 喺進階應用上,討論度遠遠唔及 EMA 或者 Ichimoku。佢冇一套廣泛流傳嘅「獨特」參數組合或者策略。好多時候,Trader 會將 WMA 同 EMA 視為可互相替代嘅「快速 MA」選項,最終選擇邊個取決於個人偏好同 Backtesting 結果。
核心參數:週期 (Period / Length)
- 同所有 MA 一樣,週期 (N) 係 WMA 唯一嘅標準參數。
- 週期越短 (e.g., 5, 10, 20): WMA 越快,越貼近價格,越敏感。
- 優點:捕捉短期轉折快。
- 缺點:極多噪音,假訊號頻繁,喺盤整市表現極差。
- 週期越長 (e.g., 50, 100, 200): WMA 越慢,越平滑。
- 優點:過濾更多噪音,更能反映中長期趨勢。
- 缺點:滯後性增加,訊號會遲好多。
「WMA 週期影響:短 = 快+嘈 vs 長 = 慢+順」

參數設定分析 & 「最紅」組合探討:
- 冇「最紅」嘅 WMA 組合! WMA 唔似 Ichimoku (9,26,52) 或者 Supertrend (10,3) 有一個近乎「信仰級」嘅預設組合。
- 常見用法 = 模仿 EMA/SMA 組合:
- Trader 可能會用 WMA 嚟複製佢哋用開嘅 EMA/SMA 組合,例如:
- 短線交叉: 9 WMA vs 21 WMA (模仿 9/21 EMA)
- 中期趨勢/交叉: 20 WMA vs 50 WMA (模仿 20/50 EMA/SMA)
- 長線趨勢: 50 WMA vs 200 WMA (模仿 50/200 EMA/SMA)
- 咁點解要用 WMA 唔直接用 EMA/SMA?
- 可能原因 1:個人偏好/測試結果。 可能某 Trader 經過大量 Backtesting,發現喺佢交易嘅特定市場/時間框架下,WMA 嘅線性加權表現比 EMA 嘅指數加權稍好 (例如,假突破少啲啲,或者跟趨勢跟得更貼)。
- 可能原因 2:追求極致速度 (理論上)。 有啲計法下,WMA 可能比同期數嘅 EMA 對最新價格反應更快一丁點 (雖然實際差異可能好細)。
- 可能原因 3:平台差異/習慣。
- 「獨特」用法?可能係微調週期:
- 與其搵特定組合,不如專注喺微調單一 WMA 嘅週期,去搵最適合你策略嘅反應速度。例如,你用緊 20 EMA 做回調支撐參考,覺得有啲慢,可以試下用 18 WMA 或者 22 WMA 睇下效果會唔會更好。但呢個需要大量測試支持。
時間間隔分析:
- 超短線 (M1, M5, M15):
- 同所有 MA 一樣,WMA 喺呢啲 timeframe 極度嘈吵!線性加權令佢對最新價格反應好快,結果就係線條會瘋狂上下擺動,產生海量假訊號。
- 結論: 非常唔建議新手喺呢啲 timeframe 用 WMA。就算係高手,都需要極強嘅過濾機制。
- 日內 / 短波段 (H1, H4):
- 開始有參考價值,但要好小心! 尤其喺波動大嘅 Crypto 市場,WMA (例如 20 WMA, 50 WMA) 可以用嚟判斷短期趨勢方向同潛在 S/R。
- 用法:
- 判斷價格相對 WMA 位置。
- 觀察 WMA 斜率。
- 用快慢 WMA 交叉做初步訊號 (需要其他確認)。
- 關鍵: 呢個 timeframe 嘅盤整市識別極重要!一旦進入盤整,WMA 嘅訊號價值大減。可以配合 ADX (>25) 確認趨勢強度
「WMA on 1-Hour Chart: Useful in Trends, Whipsaws in Ranges」

- 波段 / 長線 (Daily, Weekly):
- 相對可靠。 同 EMA/SMA 類似,長週期 WMA (e.g., 50, 100, 200 WMA) 可以提供更平滑嘅趨勢指引。
- 用法:
- 判斷主要趨勢 (價格 vs 長週期 WMA)。
- 用 50 WMA / 200 WMA 交叉做長期趨勢轉變嘅參考 (有滯後性)。
- 可以考慮用 50 WMA 作為中長線嘅動態 S/R 參考。
- 同 EMA/SMA 比較: 喺長週期,WMA 同 EMA 嘅差異會縮細,但 WMA 可能仍然稍微「硬」啲 (冇 EMA 咁平滑)。選擇邊個更多取決於個人視覺偏好同測試結果。
「Long-Term WMA (e.g., 50/200) for Major Trend Analysis」

邊個參數組合 + 時間間隔最紅最有效果?點用?
- 參數:冇公認嘅「最紅」WMA 特定組合。 大多數人會用同 EMA/SMA 類似嘅週期 (e.g., 9, 20, 50, 100, 200) 作為起點。
- 時間間隔:同其他 MA 一樣,週期越長越可靠。 H4, Daily, Weekly 表現相對穩定。H1 或以下噪音大增。
- 最紅/最有效果嘅用法 = 將佢視為 EMA 嘅「兄弟」/ 替代品:
- 理解佢嘅特性: 比 SMA 快,同 EMA 速度接近但加權方式唔同 (線性 vs 指數)。
- 用你熟悉嘅 MA 策略去套用: 無論係睇方向、做 S/R、用交叉,都可以將你用開 EMA/SMA 嘅方法試喺 WMA 上面。
- 瘋狂 Backtesting! 因為 WMA 冇 EMA 咁多「約定俗成」嘅用法,測試變得更加重要!比較同期數嘅 WMA 同 EMA 喺你嘅市場表現,睇下邊個更 Fit 你。
- 永遠配合其他工具: Volume, Price Action, RSI, MACD, S/R levels… WMA 絕對唔可以單獨用!
- 小心盤整市! WMA 對盤整市嘅抵抗力可能比 EMA 更弱。
WMA vs EMA vs SMA: 點揀?
特性 |
SMA (簡單) |
EMA (指數) |
WMA (加權) |
權重 |
平均 |
近期指數式加權 |
近期線性加權 |
反應速度 |
慢 |
中/快 |
中/快 (可能略快/毛刺多) |
平滑度 |
高 |
中 |
中/低 |
滯後性 |
大 |
中 |
中 |
常用度 |
高 (長線/基準) |
極高 (全能型) |
低 |
優點 |
穩定, 噪音少 |
平衡速度與平滑度, 常用 |
理論上簡單, 反應快 |
缺點 |
滯後 |
可能有假訊號 |
假訊號多, 不常用 |
揀 WMA 嘅理由可能係:
- 你經過測試發現線性加權喺你嘅特定情況下比指數加權好。
- 你想搵一個概念上比 EMA 簡單,又比 SMA 快嘅 MA。
- 你鍾意佢嘅視覺效果。
總結:WMA 係 MA 家族嘅「快線性」選項,但未必係首選
WMA 提供咗一種重視近期數據嘅方法,速度上同 EMA 接近,但用嘅係線性加權。佢可以應用喺所有標準 MA 策略上。
但現實係,佢嘅受歡迎程度遠遠不及 EMA。原因可能包括:
- EMA 嘅指數加權被認為更能反映市場嘅「遺忘曲線」。
- EMA 有更多廣泛接受嘅標準用法同參數組合。
- WMA 可能更容易產生毛刺 (Spikes),冇 EMA 咁平滑。
所以,學 WMA 有冇用?
有用!理解多一種 MA 類型,了解唔同加權方式嘅差異,絕對有助你更全面咁認識技術分析。但係咪需要作為你嘅主力武器?可能唔係。將佢放喺你嘅「實驗室」,有需要時拎出嚟測試比較下就好。
「MA 工具箱:各有所長,EMA 主流」

下一步行動:
- 喺你嘅圖表平台搵下 WMA 指標。
- 將 WMA 同相同週期嘅 EMA, SMA 放埋一齊比較下佢哋嘅線條。
- 用你交易嘅品種同時間框架,Backtest 下 WMA (用同 EMA/SMA 常用嘅週期) 嘅表現。
- 唔好期望 WMA 會變魔術,將佢視為多一個測試選項。
Keep exploring, keep testing, keep learning! 祝大家喺分析之路越走越闊! 💡👨💻